当前女友成为家人

导语

可能是最近光棍节临近,生活空虚寂寞,外加之对于青春恋爱系作品的渴求日益增长,使得我在看到首页时间线的推荐之后的十小时内,吃奶一般地读完了目前连载的全部36章,读完之后大呼过瘾,故醒来马上开始码我的首篇安利文。(本文几乎不涉及剧透)

正文

可能是真的不多见,也可能是鄙人见识过于短浅,以往的轻小说,会着力去描写和前女友的回忆的,除了《学生会的一存》之外,其他的我真的没能拜读到。而在各种机缘巧合,或者说作者的安排之下,从前女友的关系变到同在一个屋檐下,全天几乎24小时都在一起的义姐弟的,可能真的只有这部《继母的拖油瓶是我的前女友》。为什么我会因为这部小说头一回去尝试着去写一篇安利文呢?这边就给出几点,剩下的请大家阅读原著。

安排

本书前段多次出现的,就是主角对于神明(作者)安排的反复辱骂,这可能是作者的一种自嘲吧。但正因为在平淡的主角身上辅以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遇到的超低概率事件,又用了合理的方式去解释这种事件发生在主角身上的原因,使得原本带有一些奇幻系色彩的故事变得更为生动真实起来——“这好像确实会发生呢”——如同这种感想一般。很多轻小说采用的是事件推动情节发展,附带人物情感线,这就考验一个作者的安排能力到底如何——你不能太出格,也不能太平淡——而紙城境介在这点上已经做的相当不错了,虽然安排的几乎都是些日常事件,但是从头看下来没有一种乏味的感觉,而是一种似见未见的感觉,这点我们跳到套路与反套路一节在进行详述。

青春

也许是最近读了太多 2ch 上的长篇故事了,像什么《青梅竹马春天就要去大阪读大学了》,什么《借给青梅竹马草莓棉花糖后》,什么《想要揭穿班上太完美女孩的弱点》之类的文章,都是十多年前的老故事,但是也让我得以一窥你日当时普通高中生的生活实况。读得多了,一声感叹,原来你日 ACG 作品中许多的描写确实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比如青梅竹马在青春期到来之际必定会疏远,比如和异性交往挺常见的什么的。

当然真的要扯青春这个话题我能给你再写个2000字来,邻国的轻小说作品中即使不是将主角置于青春时代的也大多都会带上那么一丝青春气息。“最美好”的年纪似乎确实值得被各种艺术作品大书特书,但是青春大多时候也只能作为作品的年龄背景,有了这个背景,作品中的很多情节就像得了免罪金牌一样,怎么招都说的通了。

然而本书却并没有过分的利用青春去写一些很出格的事情,当然了第二章那个除外,反而处在青春期对异性生理上的好奇与跟异性交流的那种羞耻感倒是描写的比较真实。互相作为前男女朋友的情况下长久居住在一起还是同班同学,每天除了睡眠时间和呆在自己房间的时间都是和对方在一起,难免过去被藏起来的情愫又会慢慢的化开,但又由于性格使然和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让这两人没法好好的,坦率的说出自己心中的感情。然而在日常与非日常的各种事件推动之下,堵在心口的巨石也开始慢慢碎裂了,这也许是本书最吸引着我的一点吧,也就是所谓的成长。

很多人喜欢看这本是因为有糖吃,确实本书甜,但是这糖也不是直接给你摆到台面上,比如《青春野狼》经常用的那种方式来给你喂糖吃,而是需要你去自己寻找埋藏在文字中的糖。

双视角

多视角的描写方式多见于群像剧作品中,比如《Gamers》,又比如《如果妹》。但是将视角限定于主角二人且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述故事的,在轻小说作品中我还是头一回见到。本书的前中段,基本是以双人的视角,一段事件在某人的视角过完一遍之后马上换人再过一遍,由于是第一人称描写,双方心理活动上的差别就很自然地为读者所捕捉,也就能解释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惑。

而且由于第一人称视角的限制,双方产生的各种不自然行为变成了谜题一般的存在——“咦,他(她)为什么这么干?”——这类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时不时的就会在脑海中蹦出,使你反复去揣测人物(作者)的意图。更换视角之后,你在上一段产生的疑惑便会自然而然地解开,有时甚至会拍案叫绝,连连卧槽夸赞作者——这仿佛就是一种轻推理小说——就比如说目前简体译版的黄金周篇,就是带有一定的解谜元素的。

套路与反套路

轻小说读者最熟悉的是什么?套路。这几年能让人为之叫好的轻小说大多都是从套路中出发却跳脱出套路,比如平坂读标题误导向的《如果有妹妹就好了。》,比如鸭志田一的《青春野狼》,又比如“怎么将哥布林斩草除根”的《哥布林杀手》。

而本作设定上有套路吗?拖油瓶设定的作品近几年出名的有《工口漫画老师》和《如果有妹妹就好了。》等等,而前女友设定的不是太多见。如果把范围再扩大一点寻找相似作品,可以扯到《家有女友》,但是跟那部三角关系扯不断理还乱的漫画相比,本作拖油瓶只有一个,而且不像某渣男和某妹妹成为家人前上过床那样,至少本作男女主关系还是仅限于接吻状态的“纯洁”前男女朋友关系。所以这么一看,在大的情节设定上,紙城境介确实抓到了一个几乎没被用过的题材,写的确实也不错,所以能够火起来,也是必然。

再来看男女主的设定套路吗?男主是近几年挺吃香的文弱男青年,跟个大老师一样,但是没特别提过他的长相是不是很残念。而女主身上有一些套路存在,比如原土气妹原不显眼人士等等等等。而配角方面,有对青梅竹马的存在,男方是开朗系帅哥形象,女方是开朗系小可爱形象。

接着来看小情节,因大部分的小情节都是日常故事,所以很难具体的说是不是有套路的成分存在。

总结下来就是本作是反套路作品中掺杂了一些套路元素,大体上是一部反套路的存在。

结语

在简单查看了作者以往的作品之后我惊讶的发现,紙城境介以往的作品几乎都是“魔王勇者”类的冒险题材,这部“拖油瓶”可能是他公开的第一部将舞台搬至现实生活中,将题材改为青春恋爱系的作品。

而“拖油瓶”也并不是他文库化的出道作,之前的两部文库化作品都只有1卷就没有下文了。

意外的是,虽然之前不曾公开过青春恋爱系的作品,但是一公开,就吸引了不少读者。从上面第二张图的星星数量跳了一个等级也可以看出这部作品确实比作者之前的强太多了。

无论如何,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不管你是不是日轻爱好者,还是普通文字读者,都可以去试着读一下这本即将文库化出版的网络轻小说。

目前大陆翻译首发在继母的拖油瓶是我的前女友吧轻国论坛有转载,EPUB 版见突然发现少了EPUB,论如何换着方式吃狗粮

当然,我们要支持正版,本书的文库版马上将于12月1日出版了,有能力,又喜欢本书的朋友可以多多支持一下,反正我是要买了。

Latitude 5285 半长测

换机缘起

九月底,借来大概一年的 2014 款 ThinkPad S1 yoga 在频繁的使用过程中终于不堪重用,本来进过水的屏幕彻底好不了了。没办法,总不能让我背着重六斤还没算上电源适配器的大家伙每天上下班挤地铁吧我会死的。于是,九月中旬就开始在淘宝上寻找替代用品,因为 Yoga 算是一台 2 in 1 设备,所以还是打算买一台轻便的类似设备,先是盯上了 2017 年发售的 XPS 12 2 in 1,但是因为这系列都是超低压 CPU,性能上我是无法接受的,于是继续翻,运气还不错,DELL 在 Latitude 系列中也推出了类似的 2 in 1 设备,分为使用常规低压 CPU 和常规分辨率屏幕的 5285/5290 系列和使用超低压 CPU 和高分辨率屏幕的 7285/7290 系列。我也不知道 DELL 是脑子抽风了还是一心想学习巨硬和水果的作死精神,总之 Latitude 5285 正好符合我的需求,国内某宝上面也有几家在卖官翻货,价格也是我正好能承受的范围内(学费垫着),于是在国庆前夕,在一趟回学校的公交车上我点击购买了。

一句充满魔力的咒语

购机波折

顺丰速度还是快,两天到了。我提前下了班回去准备摸新机器。没有做仔细的检查,就看了看外表没有受损屏幕没毛病之后就插盘开始装系统,结果在那个蓝偏紫的首屏,我发现了触摸屏有异样,光标停留在靠近左下角的一个点上,当时还没在意,安装完系统开始用的时候发现真不对,屏幕下部有大范围触摸失灵的情况,马上联系了卖家说明情况,卖家也没多废话就给我说寄回来给我换。

国庆节第一天下午,换的机器到了,这次接手后做了详细的检查,这次发现左下角屏幕不正常,有一小块应该是漏液了。跟卖家反映了情况之后还是愿意给我换一台,但是实在是懒得折腾加上其他配件都到了,也就用了下来。

正文

讲了两大段废话,终于开始正文了,首先先夸一夸这机器。

良心

预留天线

相比起北美良心想,DELL 着实良心不少。比如连 ThinkPad X1 这种机型,你只要是不选配 WWAN 模组,那么你到手的机器里面是不会给你预留 WWAN 的天线的。而 DELL 就不一样了,无论哪个配置都是给你预留好了天线,你想要自己加,买张卡装上去就可以了。但比较遗憾的是,5285/5290 这个型号,不购买带有指纹的机型是不会给你来个留指纹位的后盖的,也就是说除非你愿意在后盖上打个孔,不然是无法使用主板上预留的指纹等设备的接口的。

BIOS

为什么这里要提一句 BIOS 呢?因为我是北美良心想垃圾 BIOS 的长期受害者,原先的国行版 S1 Yoga 使用的单 2.4 GHz 的网卡,而且在 BIOS 里面指定了能够使用的网卡硬件 ID,使得用户无法自行更换更好的网卡。又因为 R6250 的坑爹 2.4GHz 问题,我没有办法让 S1 Yoga 和我的其他设备共存于同一网段下,要么是委曲求全使用性能更差的外部路由当主网关。而 DELL 就不同了,不仅仅不锁设备,BIOS 设定还非常详细实用,除了自带的诊断之外甚至连锁不锁 BIOS 的升降级都给你提供了开关。

手册

DELL 的 Owner’s Manual 是我见过的最详细的笔记本手册,手册中事无巨细的提供了包括但不限于机型参数、拆机方法、拆卸安装配件的方法等等等等。跟着这份手册来,你完全没有看网上拆机教程的必要。

LTE & GPS

我现在要吹爆所有预留 M.2 2240 的机器,因为加一个 WWAN 模组加上电信的 20GB 限速卡真的太方便了。Windows 10 对于 WWAN 设备的支持度也相当不错,提供了众多限制后台跑数据的开关,就是传统桌面程序不支持就是了。当时买卡的时候正值 iPhone XS (Max) 发售,Intel 基带背锅的时间段,所以心一狠加了一点钱买了高通的卡(Intel 的卡支持到 Cat.4,而高通的是 Cat.6),实测出来电信 LTE 的速度相当可以,昨天甚至跑出了 4.2 MiB/s 的平均速度。因为这卡还自带 GPS 功能,所以使用系统自带的地图是可以看到实时位置的,照理说其他应用也可以直接使用它提供的 GPS 数据,但最近还没空研究这个,等下次上飞机前看看。

电磁屏

其实原来的 S1 Yoga 国外版本是自带电磁屏的,但是北美良心想在国行版本上以更贵的价格发售了不带电磁屏的版本。我是一直都想买个带电磁屏的设备来记笔记的,结果到了大四出去实习了才拥有这么一台。DELL 采用的电磁压感技术来自于熟悉的 Wacom,笔并没有随机附送,还好也不算是太贵,将近 300 大洋一支还是比水果家的强不少的。但是还是要吐槽一下巨硬,宣布 OneNote 免费之后,连 Office 365 中默认都不带上桌面版的 OneNote 了,默认启用的是 UWP 版本的 OneNote。不过因为之前用的少也不太清楚这两者有什么区别,总之压感至少是没有问题的。

散热

当初机子还没到手的时候寻找了一些国内用户的评测来看,不知为何这模具的散热相当了得,虽然是主动散热但是平常你完全感觉不到风扇的声音。而温度,比如现在我正在使用电池码字,性能设置是开到 100% 的,但是 CPU 频率不高,温度也就只有接近 40℃ ;到手时也做过温度压力测试,甚至可以将 7300U 维持满整个 28 秒不泄,以这个体积的散热系统来说已经是合格的了,更为惊喜的是,BIOS 设定相当给力,长时间烤机也还是可以维持到默频 2.6GHz 之上。而看到中文论坛有说统一模具但是换用八代低压 U 的 5290 甚至可以压住四核八线程的低压 i7。所以我对于这一块是相当满意的。

扩展

机器的扩展是一个 USB 3.1 Gen 1 Type A 以及两个支持 DisplayPort 输出的 USB-C 口,虽然 USB-C 口不支持 Thunderbolt™ 3,但是两个之多的数量比起只带一个 USB Type A 的 Surface Pro 来已经完全是秒杀了。另外 DELL 在推进 USB PD 上也算是比较积极的,在 BIOS 中将供电方式设置为 ExpressCharge 之后就可以开启快充,实测在用 Apple 87W 适配器时充电真的快了很多,而自带的适配器是 45W 的。

携带

携带真的非常方便,键盘一盖就跟平板毫无区别直接拿走。值得一提是这个键盘(保护盖),它 有 键 程。据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沙包说,只要是有键程的键盘就比采用新键盘的 MBP 的强,实际体验了一下,果真如此,MBP 上的新键盘甚至不如 Macbook 12 上面的那块同样几乎没有键程的键盘。并且触摸板面积也不算太小,就是手感上确实比不上 S1 Yoga 那个“带弹簧”的触摸板。

因为自带自适应的支架,有桌子的时候竖着放上面一按支架就弹出来了,就是支架的最小角度稍微大了一些,在床上用的时候不是太舒服。

不太行

屏幕

夸了电磁屏,但是对于这块屏幕还是有不满意的地方。不知道 DELL 是为了节约成本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分辨率虽然完全合格,1920 x 1280 在 12 寸屏幕上看起来已经是相当精细了。但是在色彩方面,可能就不能说准了,跟几年前的 U2312HM 比起来,色彩甚至出现了一些过饱和,而且面板应该是少了一层过滤,屏幕在镜头前存在彩虹纹,反射光源时同样可见。

续航

虽然自带的电池容量还是有 44Wh 之多,但是不知道是因为挂在 LTE 网络上同时开启了 GPS 的缘故还是 Windows 10 本身的耗电量比较大的问题,一般典型外带最长只有五六个小时电量就降到 30% 左右了(后台开着 KanColle)。也就算是基本够用的水平吧,不过至少不是超低压 CPU,这个水平已经很满意了,只是希望电池能在大点,把缺失的指纹模块那部分的空间利用起来就好了。

抱怨两句

这台机器买的我是非常的舒服,该有的都有,还带了一些惊喜给我,估计之后长久都会带着它跑来跑去了。但是提到跑来跑去就有话要说了,把本来打算写《杂》的话搬到这里来讲吧。

九月头上开始实习之后,深刻体会到了你国上班一族的现状,早起挤地铁挤公交,睡眠不足靠咖啡因撑,中午午休睡成一片,晚上疯狂加班。每天都是固定的日子,也难怪会把人的意志给消磨干净,难得的周末补两天觉打打游戏就没了,自然的也就没什么心思想别的东西了。

所以如果有还没上大学或者是刚开始大学生涯的同学,记得真的要在大学谈次恋爱,不然毕业之后真的没有时间去认真谈恋爱了。

>>>endl;

GeForce RTX 前瞻——在图灵架构初来乍到之时

终于确认的 Turing

距离 Nvidia 发布目前主流消费市场上的显卡—— GeForce 10 系列已经过去两年又三个月了,或许是因为竞争对手实在不给力,其推出的 Vega 系列没有撼动 Pascal 系显卡统治地位的能力,又或许是新卡的配套工程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制程问题还有 GDDR 6 显存的产量问题。

2015 年 Roadmap

这是一张 2015 年初,Nvidia 发布会上的路线图,上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Pascal 架构之后是 Volta 架构,横坐标对应着 2018。而 Volta 架构的亮相则是在去年年底,2017 年 12 月 7 日,老黄发布了 Titan V,一张价值 3000 美金的发烧级显卡。就在人们翘首期盼新的基于 Volta 架构的显卡之时,Nvidia 却迟迟没有发布新一代的 GeForce 系列,2018 年整个上半年,无数爱好者被时不时传出的一些 Nvidia 新卡的消息吊足了胃口,连新卡用的架构都有三个说法:Volta、Turing 还是 Ampere?直到 2018 年 8 月 13 日,Volta 之后的新架构 Turing 终于随着新一代 Quadro 专业级显卡正式登场了,而也证实了传闻中的 Turing 架构的真实性,以及爱好者们期待许久的新一代 GeForce 显卡就快要登场了,下面就是综合最近的一些消息对 GeForce 新系列的一些前瞻。

老黄举着新的 Quadro RTX 显卡

RTX

我们先从命名说起。

新一代的 Quadro 专业级显卡的命名方式均为 Quadro RTX x000,而早前 Nvidia 注册了关于 RTX 的一些商标,这可能预示着新系列的 GeForce 显卡命名可能在顶级显卡上会放弃使用了十年之久的 GTX 前缀(后缀),而换用 RTX 作为新的前缀。

那么 RTX 又代表了什么?

Ray Tracing(光线追踪)然后带个 X。

熟悉游戏图形的朋友可能略微知道,目前桌面级游戏几乎都是基于光栅化的渲染方式,而大家经常看到的一些电影、游戏 CG 在渲染层面则是采用了实时光线追踪的方式。在桌面级平台上实现实时光线追踪这一目标是业界一直努力的一个方向,年初微软在 Windows 10 的更新中也为 DirectX 加入了新的光线追踪 API。而现在 Nvidia 终于将这一技术带到了桌面级平台上面,用业界专家的话来说:

This is a significant moment in the history of computer graphics, Nvidia is delivering real-time ray tracing five years before we had thought possible. –Jon Peddie, the well-respected CEO of analyst firm JPR and a noted graphics expert

实时光线追踪样图

Nvidia 宣称其在新架构上新加入了一种 RT 单元专用于实时光线追踪,新架构在模拟真实世界场景上能 6 倍于前代,在实时光线追踪上则能做到 25 倍于帕斯卡架构。

所以 Nvidia 将这一特性作为新一代显卡的前缀来增强宣传作用是完全合理的。

这是两段近日发布的 Nvidia 的实时光线追踪的 Demo:

其中效果我只能用恁牛逼啊来叙述。

GDDR6 显存

不像 CPU,GPU 对于高速缓存的依赖非常之高,自 2008 年,HD 48x0 这代开始使用 GDDR5 显存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年,业界不断在为 GDDR5 续命,不过近些年来,AMD 在其高端卡上已经使用 HBM 取代了 GDDR5,而 Nvidia 也在 GTX 1080 上首次使用了 GDDR5X ,在 Titan V 上使用了 HBM 2 显存来获取更高的带宽。其继任者 GDDR6 标准在 2017 年 7 月被正式通过了,随后在今年年内,三星、镁光以及海力士这三家显存颗粒主要供应商都宣布开始出货 GDDR6 显存。

而 13 日 Quadro RTX 系列的发布证实了“Turing 架构将会使用 GDDR6 显存”的传闻,大概至少 GeForce 的旗舰级新卡会用上它吧。

核心及其他改进

从现有的 Quadro 新卡来看,完整的 Turing 核心似乎是一个超大的核心,相比于 Pascal,其核心面积大了约 60%,晶体管数量多了约 58%,如果数字太过抽象,那么下面这张图就能很好地帮助你理解 Turing 到底大了多少。然而,即使较 Pascal 而言扩张了相当大的面积,Turing 仍然差 Volta 那么一筹(晶体管数量 21B,核心面积 815mm2)。

Pascal VS Turing

Turing 架构图

这是官方发布会公布的 Turing 架构图,罗列一下现在已知的改进点:

  • NVLINK 带宽增加了
  • Tensor 单元(Volta 架构引入的用于人工智能以及机器学习的单元)改进了
  • 核心缓存改进了
  • 视频引擎改进
  • 输出支持 VirtualLink 以及 USB-C,支持新版 DisplayPort

11x0 or 20x0

近日,AIDA64 的新版本中包括了一些 Nvidia 的新 GPU,其中 GV 104 就被命名成了 GeForce GTX 1180。

GeForce GTX 1180

然而现在 Turing 架构的正式发布似乎标志着 AIDA64 出错了。首先,按照惯例,如果新一代 GeForce 显卡使用 Turing 架构,那么其核心代号则应该是 GT xxx,考虑到已经出现过 GT 系列核心代号(GeForce 100/200/300 系列),那么可能会使用别的代号也说不定,但是 GV 开头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其次,按照上文 RTX 一节所说,新卡应该会以 RTX 为前缀而非 GTX。

就在 Quadro 新卡发布之后的 14 日上午,Nvidia GeForce 的官方推特发布了一个新的疑似预告片的短视频,以 “#BeForTheGame” 命名,视频疑似预告了在 8 月 20 日科隆游戏展上 Nvidia 将会发布新一代桌面级显卡。在视频的第 45 秒,一个一闪而过的聊天信息中发现了有趣的东西:

45 秒

内容是一个 RayTeX 的玩家和另一个 ID 为 Not_11 的玩家的对话。

RayTeX: new build?

Not_11: No haha I wish, some got this at work

RayTeX: you getting on??

Not_11: eating, gimme 20

两个非常有趣的 ID,一个缩写为 RTX 另一个叫不是 11,可能是官方剧透。最后一句 eating, gimme 20 与其 ID 相呼应,貌似下一代命名为 GeForce RTX 20x0 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但是新卡仍然没有发布,谁知道呢。

游戏六月

前略,离上一次码字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期间一直在打游戏,这个六月还有世界杯。

每年六月头上都是属于玩家们的狂欢节,E3 这个全球最大的游戏展会值得让我颠倒时差去看直播。

说回来,从五月换了机器之后就开始不断打之前因为机能不够没怎么玩的游戏,到现在打通了 AC3, AC4:BF, ACS 和 GTA5.

GTA 5, 上个世代最伟大的沙盒游戏之一,就不多吹了。这里说说打通的三作 AC.

之前在 AC 十周年 一文中,写 AC3 和 ACBF 的部分的时候其实我也就是把那两作打了个开头。如果是现在,我想应该会写更多的个人感受了,比如。

三代的家园任务是一系列能让人感觉到非常温馨的支线任务,虽然有一些繁复,但是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有血有肉”,剧情刻画的非常不错,我花了可能有整整一天都跑在这系列任务上了。后来这系列任务可能演变成了城市故事了,比如 Unity 的巴黎故事和 Syndicate 的伦敦故事。但是三代有一点缺憾就是很难让美国人以外的人们感受到自己是美国独立战争几个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因为相比于其他几代取材的更广为人知的历史,美国独立战争很多中国玩家可能也就知道个华盛顿,知道个莱克星顿的枪声。还有一点缺陷就是,剧情对于康纳的成长描述的不够,从开始就给玩家一种康纳很成熟很厉害的感觉,这相对于老色鬼三部曲就会产生一个很大的反差。

再说说黑旗。

黑旗剧情上很强的一点就是比较成功的描述了爱德华的成长与整个人的变化,从玩世不恭的海盗到一个成熟的刺客,经历了那么多对爱德华整个人是有很深很深的影响的,尤其是玛丽死在他面前的时候。缺憾就是收尾还是略快了,而且如果能把肯威年老的时候遭遇到圣殿刺杀身亡的剧情给做出来就非常圆满了。

肯威三代的故事是整个刺客信条系列的转折,从老色鬼三部曲中完美的转型,虽然剧情是做的烂了点。又是承上启下,上承戴斯蒙的命运完结,下启巴黎乃至伦敦的故事线,也许在普通玩家看来它们就是普通的沙盒游戏,但是在刺客信条系列粉丝看来,这两作绝不普通。

最后是昨天打通的 Syndicate.

为什么我在 Unity 和 Syndicate 这两作上面坚持不用大陆通用的翻译呢?因为我不认同对于这两个标题的翻译。

ACS 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游戏,但是太可惜了,受限于前作的口碑崩塌卖的不好。

好在哪儿?钩爪,太方便了。英式幽默,太冷了,太讽刺了,太自嘲了。自由度,太高了。支线任务,终于有点小故事的样子了。RPG 系统,有用处了。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最后的 Boss 战,这可能是刺客信条系列历史上做的最出色的一次 Boss 战。之前整个流程都没怎么用上的双子的设定在这场 Boss 战里面似乎终于被制作组想起来了,于是呈现给了我们一场非常精彩的三英战吕布,玩家轮番在雅各布和伊薇的视角里跳来跳去打来打去,最后雅各布和伊薇一起用袖剑杀死了大团长,也代表着他们终于能够抛弃前嫌联手合作了,不过伊薇不久之后就跑去印度跟阿三结婚了。

不过剧情上面,可能育碧这几年确实缺少剧本写手了。这几年刺客信条被人所诟病的大多还是剧情方面,游戏系统越做越成熟的同时,剧情并没有跟上,从 Unity 的跳水一般的剧情到辛迪加勉强能看的剧情,据说起源的剧情也挺一般。这方面确实有待改进了。

说完刺客信条,下面聊聊 The Witcher 3: Wild Hunt.

猎魔人系列是我一直想玩但是一直束之高阁的系列,或者说,对于 CRPG 类型,我一直都是敬而远之。小说长篇还没开看,短篇集倒是看完了。进了游戏打了八小时才刚开个头,这游戏,厉害的很。杰洛特真帅,我老公

说完游戏,再来聊聊硬件。

Nvidia 的新卡不断有消息,但是估计还是会在年底才能大量上市,价格,不好说,因为以目前 GDDR6 的产能看,价格会很高,但也说不定老黄以他精准的刀法,中端市场推出采用 GDDR5 的卡来拉低定价加强竞争力,不过中端卡最起码也要等到明年三月份了吧。

国内的 Intel 散片价格也是节节攀升,本来 i5 8400 千元内即可入手,现在已经慢慢升到接近 1100 元的水平,而很有性价比的 i7 8700 也是如此,价格攀升的比较厉害。不过现在开盖换液金的服务倒是挺便宜了,100 左右即可。朋友便宜赞助了我一块 RX 480, 寒假如果能搞一套 8700 平台,那又能跟上时代发展了(误

>>endl;

再见,老伙计;你好,新朋友

前略,上周日,一次突如其来的停电袭击之后,我那本来就已经处在崩溃边缘的 K610D 终于不得行了,进系统之后必蓝屏,而且此次蓝屏的 Code 还不一样(说实话可能我基本上把 Windows 10 能出现的蓝屏代码全看了一遍了)。花了半天尝试了各种修复后故障依旧,没有办法之下,只得跟父亲申请新机器的资金——其实已经延长了非常久的时间了,自从两年前进过水之后我就知道必然会有这么一天到来的——再花了四分之一天在限定资金下确定了现在这台新伙计,用的蓝天 W65KJ 的模具。
配置最基本两个大件新旧对比:

K610D-i7d2 W65KJ
CPU Intel Core i7 4710MQ Intel Core i3 8100
GPU NVIDIA GeForce 940M NVIDIA GeForce GTX 1050

之所以新机器选择了 W65KJ, 原因有二:

  1. 散热强劲

    因为用的是桌面级 CPU, 所以 CPU 部分是用了双热管来压的,而且 CPU 与 dGPU 各用了一个风扇来分散热量。之前因为在 K610D 上面吃尽了散热差的苦头,所以这次舍弃了拥有更好扩展接口的另一个型号,也要散热系统非常强劲。

    测试下来非常令我满意,在风扇全开的情况下能把 CPU 压在 65 度附近,四核频率稳定标称的 3.6 GHz 运行,dGPU 也压的非常好。

  2. 可扩展性强

    因为用的是桌面级 Core 8 代 CPU, 所以机器上直接给了两个 M.2 接口,两个均支持 NVMe 协议。而且因为散热系统仍有余裕,所以后续升级至 Core i5 是非常可行的提升性能的办法,甚至 i7 都有一试之力。

京东速度还算是不错,第二天周一中午机器到手的时候是 8GB 2400 的英睿达单条 DDR4 内存加上一条金士顿的 128 GB 的 TLC 条子,成本原因自然是走 SATA 协议的,但是够用是够用了,就是容量太小了,于是当天下午就下单了另一条英睿达 DDR4 2400 8GB 和三星的 SM961 256GB, 最谢天谢地的是最近的内存条和 SSD 都有一些降价,不然得是大出血。

犹豫是周一下午五点——一般快递停收时间——之后才淘宝下的单,所以内存到了周五才到,而 SM961 却到了周三还没发货,咨询了卖家:“没货,明天或者后天到”。我可去你妈的,换店,之前物色 NVMe SSD 的时候在 XG3 和 SM961 之间纠结,然后这时候在淘宝上看到一家拆机 XG3 512GB 才卖九百出头的店,果断付款。

然后今天周六下午,终于是到手了。赶紧插上装好东芝家的驱动跑个分,果然 NVMe + MLC 的组合数据上非常吓人。马上迁移系统,结果文件都是复制完了却在启动上栽了跟头。

系统迁移引导处理

在 UEFI + GPT 环境下直接复制全盘复制文件到新分区是可行的,前提是你的 NVMe 在原来的系统中要被认过一次,系统的设备管理器中的“存储控制器”一项出现了 NVMe 控制器,这是迁移可行的大前提。

文件复制完毕之后,你还需要做两个事情,否则,是进不去新驱动器上的系统的:

改变注册表中默认分配盘符

首先你需要一个可用的注册表编辑器,定位到 HKLM\SYSTEM\MountedDevices 下,将 \DosDevices\新系统所在的盘符: 的值复制下来。挂载上新系统的注册表文件(通过文件-加载配置单元读取 Windows\System32\Config\SYSTEM 文件),然后定位到相同的项,将之前复制的值覆盖掉 \DosDevices\C: 的值即可。

写入新的 BCD 配置

然后你需要一块系统安装盘,启动到系统安装界面,调出命令行(Shift + F10), 然后将新系统所在的分区的盘符挂成 “C”, 同时要给新硬盘上的 ESP 分区分配一个盘符,使程序能够写入文件,大概过程如下:

1
diskpart
2
list disk '查看磁盘列表
3
sele disk x 'x 是你新磁盘在列表中的编号
4
list part
5
sele part x 'x 是你新系统所在的分区编号
6
assign letter=C '分配新系统所在分区的盘符为 C
7
sele part y 'y 是这块磁盘上的 ESP 分区编号
8
assign letter=Y '给 ESP 分区分配 Y 的盘符
9
exit '退出 diskpart
10
bcdboot C:\windows /s Y: [/v] '将 C:\Windows 作为启动目录写入到 Y: 上,"/v" 为可选参数,即详细模式

重启之后就搞定了。


那么,这台机子就这么算是正式启用了吧,之后会攒钱买块 Core i5 给换上就算是完全大功告成了,但愿它能陪我长一些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