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Sony产品,珍惜财产安全

人呐,是不能有闲钱的,一旦有钱了呢,就想消费。

那天用着买了快有两年的QC30,开着最高强度降噪,没半天电量就从100%跌到50%了。这办公室呢,总归有几个喜欢大声交谈的同事,不挂个主动降噪,光靠用海绵套隔绝声音是远远不够的。想着Sony不是掏了个二代狗圈出来吗,正好自己好久没买Sony的东西了,思索了一下,该是时候体验一下Sony的产品了。正好身边有不少购买了一代狗圈的朋友,都对这款产品挺满意的,想着二代总不能比一代还差吧,就下单购买了WI-1000XM2。

由于是淘宝卖家,下单时间在凌晨的货也是下午五点之后才会发快递,还好是同城顺丰,今天中午前就拿到了。简单做个开箱:

由于这代将原本的硬质项圈改成了软质硅胶环,所以包装也变小了很多。当然该有的Logo还是一个不少的,像什么小金标、NFC,索尼自家的DSEE HX技术等等,能写上两排。

打开包装,拿出内容物,先是一张提醒我要用Sony自家的App进行连接的挡卡。

盒子里面的东西也被包装起来了,分成收纳包、附件盒和纸质文档三类。

收纳包中自然就有本体。

这代悬挂起来是这个样子的,电池和核心电路都位于左右两边的悬挂体中。

Sony的附件还是管够的,除了收纳盒之外,他们还提供了两种类型三种大小总计六对的替换用耳塞,算上耳机上自带的那一对,一共就是七对耳塞。两种不同的类型指的是在常见的普通硅胶耳塞外,Sony还提供了三对拥有加厚内壁的“舒适”耳塞。另外,必须有的USB连接线和耳机特色功能的3.5mm对录线也一并提供,甚至还有一个用于飞行的航空音频插头。

东西看上去很不错,那么用起来呢?

我首先在自己的Android手机上安装了Sony的Headphone Connect应用,并直接用手机触碰了位于右边的NFC标识进行连接。


NFC位于右侧悬挂

连接很顺利,手机也识别到设备支持LDAC编码,自动使用起它来。

不过首次使用还是要打开App进行一番简单的设置:

降噪功能位于“环境声音控制”中,它有完全降噪、特殊的风噪降低模式和20档环境声音可选,就降噪来说,功能性算是比较丰富的。而其他附带的功能有自适应声音控制——耳机通过传感器数据来检测人的动作与姿态,自行采用最适合的模式。另外像是DSEE HX这个音效增强功能还是需要在应用中手动开启,不过我肯定是不会去用的。

不知道是不是Sony全家蓝牙设备都这样,它不能改名,让我这个有给设备统一命名习惯的人很难受。

难受归难受,新东西还是要好好感受一下的,取下脖子上挂的QC30,用新设备听会儿歌。WI-1000XM2用了一个动铁单元+动圈单元的组合,硬素质上相比只有动圈单元的QC30是要好上一些的。但实际上在刚开声的时候,它会让你深刻怀疑这钱花的不值,因为确实糊。不过在短暂煲机七八小时后,糊的情况有了改善,起码听某首中型编制Live时声场终于是散开来而不是一团了。调音上,相比起QC30的偏下盘走量,Sony还是有些不同,低频量控制的还不错,中高频给个及格分吧,人声并不远,偏流行的取向还是比较讨好耳朵的。

再来谈谈降噪表现,这也是降噪耳机最应该做好的地方。Sony在这方面应该算是追随者,尽管很多人都说他们已经追上了前辈Bose的脚步,但从实际使用来看,还是有差距。WI-1000XM2对人声的消除做的不如QC30,在降噪模式下音量开得不够大,外界人声是可以准确穿透进来的,而在同样位置,差不多音量的情况下,QC30也会让人声穿透进来,但是更为模糊。戴着WI-1000XM2还能听清楚别人在说什么,但是QC30就不行,这让我严重怀疑起之前看的各种评测文章来。不过WI-1000XM2的降噪模式是可以完全关闭的,关闭之后,它跟普通的蓝牙耳机就没啥区别了。


左侧悬挂有电源按钮、3.5mm插孔和USB-C充电口

佩戴方面WI-1000XM2是给到了不错的体验的,后颈接触到的不再是偏硬的项圈,而是较软的硅胶环,异物感要小很多。但有一点要说的是,Sony那用了一万年的扁面条线又立功了,过长的耳机线让听诊器效应重新出现了,只好手动绕耳一圈以减少线材与衣物的摩擦,进而降低听诊器效应。另外还要吐槽下它的线控,WI-1000XM2的线控是正面四个按钮,从上到下为音量+、播放/暂停、音量-和“C按钮”,上部三个常用按键之间没有大的间隔,并且音量+上面还设计了一个小突触以定位,但一般情况下,用户是以面积最大的按键做定位,所以很容易摸错按键位置,比如说想摸音量-却摸到了尾端的“C按钮”然后一按就把降噪等级给改了,幸好中间的播放/暂停键上面有一条长凸起可以帮助定位。另外,线控按键的触发力度过小了,容易误操作。麦克风录音时降噪会关闭,使用的是线控上面的麦,收音效果尚可。


左侧设计了一个用于盲认LR的小凸起,线控上也有类似的设计

最后,总结一下这次消费,两个字:不值。首先,如果是一代或者QC30用户想换新,那么WI-1000XM2并不会在体验上给你惊喜,甚至可以说基本没有区别,甚至从QC30转过来还会发现它只能够连接一个设备了。不过如果是还没有主动降噪相关产品,想入手一款颈挂式主动降噪耳机的话,本着买新不买旧的原则,WI-1000XM2是目前较好的选择。

结尾处还是说一说Sony吧,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Sony的粉丝,尤其是1000系列,这系列的三种类型产品,实际用下来的感觉都只是中规中矩,不太出众,也有小问题,难怪会变成跳水之王。在这次冲动消费之后,我应该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会碰Sony的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