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传闻和流言做新闻?

大学在校期间我有幸接触到了《The Newsroom》这部优秀的不像是美剧的电视剧,在2018年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点粗浅的观后感,但其实并没有写完,写到中途便草草收尾了事了。但是《The Newsroom》对我的影响比我预想的还要大一些,可以说这部电视剧正是把我推向媒体行业的最大推手,我现在正秉承了这部剧教给我的“如何做新闻”尽可能地高要求自己,尽管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硬件数码编辑,但我仍然想给自己的读者提供最新、最快并且最为准确的新闻。

而今天读到了Ian Cutress所写的《TRX80 and WRX80 Don’t Exist: Neither Does the ‘Intel LGA1159’ Socket》,文中他介绍他们AnandTech的新闻原则还是保留了新闻界的传统——双重信源:

Here at AnandTech, we often use at least two sources for any particular story, preferably both primary sources.

这个名词是我擅自归纳的,意思就是一条传言如果被两个可靠的信源确认,那就可以当作真实新闻处理。当然AnandTech的严谨程度并没有专业的电视媒体那么高,但是相对于我们国内的很多硬件媒体,他们的要求已经很高了。

在进入行业之前,我很好奇,每天这么多传闻都是从哪里挖出来的。直到自己开始写新闻才发现,原来Twitter爆料人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单词都可以扩写成一条新闻,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办法去确认这些爆料的真实程度,所幸的是他们一般都是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才发的,我们的报道最终也没有出现太多的偏差。

我们需要判断信息的可靠性,作为信息传递的放大环节,媒体应该尽量做到不失真。我们可以带着一些主观看法去写评论,但是新闻的基本事实必须是明确的、可靠的。

科技媒体都在吃二手屎,比那些自媒体慢一步,但又不能保证自己的消息完全是可靠的,那为什么还要来看你呢?现在的很多媒体靠的是独家新闻来吸引读者,但我们这种体量的媒体还做不到所谓的独家新闻,只能靠速度、准确度和专业程度来吸引读者了,速度由于码字还不够快确实赶不上,那就只能通过提升后两者来提高自己新闻的质量了。

>>endl;

也谈视频网站VVIP问题

上个月有个名词闹得全网沸沸扬扬——《庆余年》,倒也不是这部电视剧本身引发了热烈讨论,而是它的播放平台闹了不小的动静,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事件的经过:

2019年11月26日,《庆余年》正式在腾讯视频以及爱奇艺两家视频网站上线,采用了与之前不少电视剧相似的播放策略——每周一、二、三20:00更新2集、VIP会员抢先看6集,这并没有什么问题。

2019年12月11日,似乎是看到《庆余年》热度的升高,抑或是出于其他什么原因,腾讯视频和爱奇艺为此剧推出VIP专享付费超前点播服务,VIP会员可以通过一次性的50元付费,在每周更新日领先非会员6集的基础上再多抢先看6集。此举一出,被国内视频网站百般花样影响收看体验的用户马上就不乐意了,通过各种SNS抒发自己的愤懑,此事让万千媒体经过添油加醋,最终引得官方媒体为用户发声,视频网站最终低头承认考虑不周

视频网站会员并不是一个新东西,作为国内的“订阅制服务”变种,它可以让交了费的用户享受到更好的画质,更好的观看体验,更多的内容访问权,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子的吗?

最早视频网站在推出会员服务的时候确实将开头的广告给去掉了,但慢慢的,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本该享受无广告体验的付费会员们也看上了广告,各种播放中植入广告,什么贴片广告。今年九月份,就有《钱江晚报》对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芒果TV、搜狐视频、腾讯体育等九大视频网站进行了体验,该文章被新华网转载,针对广告内容,我引用文章的原话:

省消保委相关负责人告诉钱江晚报记者,他们通过暗访发现,大部分视频网站对会员免广告的描述五花八门。比如,“广告特权”、“跳广告”、“免广告”,但在实际体验中发现,在腾讯、爱奇艺、芒果TV等网站成为会员后,依然可以看到开屏广告、弹窗广告、页面广告、会员广告、暂停页面广告等;优酷有开屏、页面、暂停页面广告;搜狐视频可以看到会员广告;PP视频可以看到开屏和页面广告;乐视可以看到开屏和暂停页面广告等。

为什么明明已经“免广告”,还有这样多种多样的广告方式?体验人员告诉钱江晚报记者,他们也是仔细查看会员协议才发现其中的猫腻——所谓的“免广告”、“跳广告”仅仅是免去或跳过视频开始的片头广告,但这一点在开通会员的页面上并没有明示。

更有个例让人有些无奈,比如,腾讯视频“小剧场广告”。体验人员在观看腾讯自制剧《怒晴湘西》时发现,每集中间部分都会穿插由剧中原班人马出演,强行穿插在剧情里的腾讯微视广告,“虽然可以手动快进,但不能关闭。”调查人员对此也是一番苦笑。

诚然,视频网站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弥补自己的亏损,在网站/App的各种地方植入广告是合乎情理的,但对于付费会员来说,这就是收了他们的钱,然后再跟他们说这钱只能用在去掉开头广告上,其他广告你得跟普通用户一样照看,那么他们的心理会不会产生不值得的感觉?这是不是在降低付费用户的体验?

要说用户体验的话,我想B站应该算是国内视频网站中矮个儿中拔尖的。至少多年前食言推出大会员服务至今,他们仍然没有添加贴片广告,非付费用户也能够以相对能够接受的画质观看视频, 而付费会员则是可以用比较合理的资费获得更高的画质以及更多内容的访问权,至少这个大会员我买的是挺满意的。

而再看国外的同类网站,比如一大巨头Netflix,虽然贵,但是它的内容质量和使用体验(当然是在可以流畅观看的前提下)不会让用户感觉到不值得,简单一个例子就是它的高清真的是实打实的1080p,超高清就是真的是UHD,也就是4K,而不像国内视频网站那样挂羊头卖狗肉,在分辨率上缩水或是欠码。

我们不是不愿意为内容付费,回头看看国内的正版游戏推广就知道了,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去Steam上面买游戏?最主要的恐怕就是它的用户体验做的好,购买简单,下载又快,比以前自己去找盗版还要简单(当然还有便宜)。而视频网站呢?付了费之后得到的是如此糟糕的用户体验,甚至还要二段式收费,那必然有部分用户会不愿意掏钱,而选择自行寻找盗版资源。“反正我要看的也就是那部剧嘛,其他内容送我都不要”,这可能是一些观众的真实想法,也折射出国内视频网站在内容吸引力上面的匮乏。当然,国内的大环境使得优质原创内容的出现概率并不高,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该如何提高用户的付费率呢?视频网站想出了一招付费提前看更多,并且尝试了一下感觉还行,就用在这次的《庆余年》身上了,结果这批观众不忍了,于是事件就这么爆发了。

用户是用脚投票的。你给我好的内容、好的用户体验,我自然会心甘情愿地掏钱留下来,而如果你的内容对我没吸引力了,用户体验变差了,那我还每个月续着你干嘛?现在视频网站的内容质量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有明显的改善,那么是不是能够从用户体验出发,至少让付费用户看得更舒服一些,弥合用户与网站之间越来越大的裂痕,不要再赶走这些提供着不菲运营资金的“优质用户”了。

《天气之子》:新海诚的回归

不整那些虚的介绍,直接开始讲这电影。简单地说就是新海诚用这部电影告诉所有人,《你的名字。》只是一个意外,《天气之子》才是他自己真实想做的电影。

相比起《你的名字。》中前半部分还用了时间错位的手法留了个小小悬念稍微让观众要转一下弯,《天气之子》根本就是平铺直叙,开篇就按照时间顺序直接把阳菜如何成为“晴女”的过程给放出来了。

然后镜头一转到男主出场,没有对开头的场景进行任何的解释,女主似乎也不见了一样。本来以为男主会有什么奇特的本事或是什么生存的本领,可没想到他只是离家出走,只身一人来到东京想在大城市中活下去的普通乡下高中生,而同样没有想到新海诚会这么安排这两人的相见——在M记打工的女主看男主多次来餐厅只敢喝汤就送了个汉堡给他。也没有想到女主也同样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她和自己的弟弟一起生活,没有父母只能靠自己去努力挣钱养活自己和弟弟。本来这两人也就是一面之缘的关系,按照现实生活的剧情发展他们俩也不会再有什么交集了,可这是电影。女主被M记辞退之后因为生活所迫在马上要踏入风俗业大门的时候,男主出现把她拐走了,这俩人的命运由此交织在了一起。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喊着对这次的新海诚电影失望了,在我看来,新海诚就应该做出这样的作品——他就想写少男少女之间相遇相离的感情故事,从很久以前开始就一直是,《你的名字。》只不过是在最后又加了一个相遇罢了,然后对于电影整体的把控上面表现得出色,其实它本质上也就是一个浪漫的恋爱故事而已。

当然可能观众会觉得,电影结构太松散,逻辑太不严谨。是,这些在这个大型罗曼蒂克故事里面是问题吗?不是。新海诚就真的只是想写一个爱的意义可以超越拯救世界的故事,拯救世界是什么?能吃吗?有阳菜重要吗?没有。所以男主当然是决定不论如何都要去找到女主,而另一边在女主那边,她肯定是后悔了,所以在天空中醒来见到帆高的那一刻她就开始奔跑了,毫不犹豫跟着帆高一起跳了下去。

其实故事就是这么简单,只不过是插了一些别的元素在里面然后被观众放大了看而已。然后因为存在有这些额外的元素,但并没有处理好,就会被抓着批评了。那干嘛要对新海诚有这么高的期待值呢?如果只是因为《你的名字。》就对这部电影产生了莫大的期待,那还是算了吧,新海诚其实仍然不是完全的商业化,就做观众喜欢看的、没有什么短板的电影这种情况没有在他身上发生,他还是想做自己的东西,他想画天空与云朵,好那干脆把场景主舞台放到天空中、放在云层之上。他想写为了爱拯救世界又算得上是什么,好男主冲破层层阻碍来到天上将女主唤醒并一起跳下,让暴雨尽情释放淹没半个东京。但是前作的成功已经裹挟了他,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些似曾相识的桥段,在整部电影中多次看MV。但是你仍然能够感受到那种带着淡淡忧伤的小文艺气息,这就是新海诚的风格。

当然电影将很大的篇幅花在了帆高如何脱身来到简易鸟居的过程,途中还顺带塑造了一下桂介和夏美这对叔侄的人物形象,我觉得这段是稍显过长了,尤其是在山手线轨道上跑那段,当然这也可能有他自己的独特用意,这里还是不多加揣摩了。

至少于我而言,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我看完了一个浪漫到极致的故事,还有非常舒服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这不就足够了吗,我们为什么还要对着这么一部浪漫文艺片做“阅读理解”呢?这就是新海诚写的一个梦,一个关于浪漫恋爱的梦,你难道没有梦见过自己和喜欢的女孩一起经历一段极其不平凡的冒险吗?

十二年,十二季,277集——记《生活大爆炸》完结

还有一天,一部陪伴了很多人许多年的“新经典”美式喜剧就将要迎来它最后的结局了。The Big Bang Theory,国内通称《生活大爆炸》,这部于 2007 年开始播映的情景喜剧创造了许多在当代年轻人中脍炙人口的经典角色,在那个 Nerds 或者说 Geeks 还在普遍不被理解、甚至被嘲笑的年代里,《生活大爆炸》却勇敢地塑造了四位“怪咖”作为剧集主角,并且在台词中掺入了无数晦涩难懂的科学名词。但就是这样一部颇具硬核精神的喜剧,在两季之后,名声响彻全球。

在今天已经不用再对《生活大爆炸》的剧情做过多地介绍了,简单的说就是两个年轻科学家合租之后遇到了住在隔壁的普通年轻女孩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十二年来,我们一路看着这些角色们成长,受挫折,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结婚……这 277 集故事,就如同一部充满着日常的长篇流水账小说一般,平淡又不缺少必要的起伏。而作为喜剧,《生活大爆炸》从来不缺乏的就是辛辣的讽刺,恰好,作为主角的谢尔顿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毒舌,编剧们借这几位怪咖之口讥讽了包括但不限于政界、学界、商界,在国内甚至因为许多台词过于敏感而被下架,至今仍没有正规的渠道可以观看它。

如果问起《生活大爆炸》你最先想到的哪个角色,那我估计有 80% 的观众一定会说是谢尔顿。这个让所有观众又爱又恨的角色是整部剧集的核心人物,给他设定超高智商与超低情商似乎在隐喻着历史上许多有着怪才之名的人物,而这种“怪”被编剧和演员诠释的淋漓尽致,他自负自大却对室友以及朋友有着奇葩而又严苛的要求,但他善良的本性与很多时候略带稚气的处事方式又让人对他生不起气来。十二季中,最明显的不过是他的成长,从最开始不食人间烟火,到逐渐的开始懂得人情世故、结识朋友找到真爱,在他的成长中有许许多多感动人的温情瞬间。这样一个略带夸张成分的角色塑造之成功,甚至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的代号,连他的穿衣方式——里长袖外短袖也被人争相模仿。而饰演他的吉姆·帕森斯也多次艾美奖最佳男主角,这也是对于他能够驾驭好谢尔顿这样一个高难度角色的最好证明与奖励了。

不过《生活大爆炸》是一部群像剧,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在长达 277 集的时间里,几乎每个角色都有能够充分演绎自己的舞台。比如四个怪咖中的另一“对”——Howard & Raj 更像是这部剧中的搞笑和逗逼担当,但是他们之间那种超越了一般朋友的友情没有因为他们不是核心主角而被掩盖,相反的,编剧在他们两人的感情身上花费了相当多的笔墨,他们喜欢互相使绊,也争吵过、疏远过,但每一次又都重归于好,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一段铁关系。而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人,四个怪咖中也许是最为正常的 Leonard 追到 Penny 的故事也是一段传奇,也许你不喜欢看有很重感情线的剧,但是《生活大爆炸》中的感情戏拌着喜剧元素,以不多的量恰好满足观众又不腻,也给主角之外的人们足够多的戏份来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这是这部群像剧成功之处。

2007 年,恰好是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公司推出第一代 iPhone 的那一年,我们甚至可以在整部剧集中回顾 iPhone 的发展史。而这十二年中就像剧名中的 Big Bang 一词一样,新兴的信息世界呈现出了指数级别的增长。同样的,作为数码潮流文化尤其是游戏文化的弄潮儿,这类话题不曾离开过《生活大爆炸》的舞台,我们不时就可以在剧中看到主角们聚在一起打着游戏。而对于游戏主机,从 Xbox 360 到 Wii,再到次世代登场,那年的 Xbox One 的命名以及主机硬件配置甚至被谢尔顿整整吐槽了两分钟。他和 Amy 在 Xbox One 和 PS4 之间犯选择困难症的样子也是那年许多欧美玩家的代表。

对于大众文化,作为剧集中设定为八十年代生人的几位主角,从小观看的便是以《星球大战》、《星际迷航》等为代表的科幻元素影视剧。《生活大爆炸》中充满了各种星战和超级英雄梗,谢尔顿的 T 恤图案常常就与这些元素有关,有不少国内外观众可能也是通过《生活大爆炸》才开始对这些文化感兴趣进而入坑。

《生活大爆炸》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点就是它对于科学严谨性的尊重,作为一部轻松向的喜剧,在这方面却狠下了一番功夫,甚至设立了科学顾问的职位,剧中出现的各种方程式、科学名词都是经过检验推敲的。而主演中更是有货真价实的博士——Amy 的扮演者,神经生物学博士马伊姆·拜力克在剧中本色出演,连剧中她的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都是她指定给剧组的。

天下终究没有不散的筵席,故事线随着谢尔顿在十一季最后一集与 Amy 正式结婚似乎已经交代的差不多了,大家都意识到了可能我们已经离《生活大爆炸》的结局不远了,可是在官方正式宣布就只剩一季的时候,还是甚感惊讶。这些陪伴我们度过了好多年的家伙们就要离开了,这可能是许许多多追长剧的观众们在每次剧集完结之时一定会感叹的事情。我想,可能在十年后的某一天,我会坐下来,磕着瓜子,随手点开硬盘里收藏的一集《生活大爆炸》一路看下去,重温这个给人嬉笑又给人温情的故事。

一部拍给青年人看的教育片

前些日子在不知道哪里听说了有这么一部新上的剧集,好像还不错的样子。这几天趁着自己有点闲情逸致赶紧去看了,发现真的不错,遂码一点字谈谈自己的一点点感受。

青春剧

剧名直译过来就是性教育,乍一听为是什么严肃向教育剧,其实不然,这是一部披着严肃名字皮的青春剧(请原谅我用这个被玩烂的类别)。

为什么我要用青春剧来归类呢?挺简单的,剧中故事主要发生地是英国乡间的一所高中,主角都是高中生。而剧集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也确实是青春期年轻人会干的——抽烟还有那啥、滥交和校园欺凌等等等等。虽然有不少夸张的成分在,但是如果没有了夸张的描写,在许多地方也就体会不到青春期特有的那种骚动了。

而在看似是教育剧的外表之下藏着的是有着丰富情感线的剧情,但是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某些青春校园动画作品中那样「贵圈真乱」,而是非常的清晰自然,当然还是存在着三角关系。另外也不存在什么编剧强行安排角色感情的事情,几乎所有迸出火花的关系都是经过了完备的铺垫的。一口气将一整季看下来,可谓是非常爽快的体验,不过最后还是留了不小的尾巴给第二季延续。

本剧在网飞上的分级是 16+,确实是一个很合理的分级。

第一集开头第三十秒开始就直接给你奉上了活春宫,然后就是无处不在的性明示与暗示、无处不在的与性相关的台词以及粗鄙的手势。

车上、学校各种空教室、家里,几乎都有性爱场景;还有各种体位和同性恋性行为描写,绝对能够满足你的好奇心。

教育

既然名字里带有 Education 这个单词,那么教育的成分自然少不了。避孕,性器官知识到堕胎流产这些性方面的教育几乎没有缺席的,但是更为主要的便是在情感上的教育。

剧中的情感教育涵盖面非常广,举几个例子:

  • 如何与自己的单身母亲相处(她还是一个性治疗师有N多性伴侣)
  • 如何与自己十多年的好基友相处(真的是基佬)
  • 如何与自己喜欢的人做「同事」
  • 如何在自己的好基友与喜欢的人之间平衡好关系
  • 到底应不应该帮别人去追自己喜欢的人
  • 论情侣间交流与坦诚的重要性
  • 单相思怎么办

最后一个例子我直接截了一段视频出来:

片中几个震撼场景,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五集末尾的集体对校园欺凌行为说不。在大会上向全年级宣告「It’s my vagina」实在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但是发展到一个个站起来复读出这句话时就形成了一种非常震撼的场面,这里因为涉及到剧透没办法好好讲,所以还是请有兴趣的朋友们自己去看吧。

但其实贯穿整个剧集的最重要主线之一是男主突破自己心理障碍的过程,整个过程巧妙地穿插在整部剧集中,到整部剧结尾处甚至还留了一个首位呼应。但细讲会涉及到太多剧透,所以还是请有兴趣的朋友们自己去看吧(复读)。

末了

当然作为一部这个时代的青春剧,又是网飞出品,那肯定少不了政治正确的东西。女权主义、LGBT 平权以及肤色问题在剧中均有展现,但这些不管你当成加分项还是减分项的题外话都阻止不了这部剧在 IMDB 上砍下 8.5 分,在豆瓣上甚至从 8.8 分涨到了 9.2 分。评分虽然不能说明一切,但一个有足够数量支撑的高分可能已经比这上面的千把来字更有说服力了。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去看,你或多或少总归会在里面找到共鸣点的。

这届玩家不行?

今年下半年——实际上是从年中的 E3 就开始有一些征兆——某几个久负盛名的大厂突然就因为某场发布会或者是某个新游戏造成口碑断崖式下滑的惨案。这其中有

Bethesda

贝塞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一直以来都是不错的,这几年他们发行了不少曾在游戏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一笔的那些老游戏的新作,而且这几年他们自己的新作质量也尚可,E3 甚至还搬出来 Starfield 和老滚六这两个只有一个标题的片子来压轴,尤其是后者,无数玩家翘首以待多少年贝塞给个准信,他们终于给了。

但是没想到,这家一直给我良心感的厂子,竟然会因为一个游戏,形象瞬间崩塌。没错,就是那个他们在今年 E3 上重磅公布的多人在线联机的 Fallout 76。

先是游戏质量一塌糊涂,大有追上并超过当年刺客信条大 BUG 的意思,然后是官方营销也出了问题。具体出了些什么问题各大资讯网站已经报道的很多了,这边就不再赘述。

但是贝塞,在当下,你已经不能再靠吃老本混日子过了。虽然说旗下工作室的游戏都是叫好不叫座的,但是起码叫好的声音比你们自家做的那几个玩意儿多太多了。我希望在 Starfield 和 ES6 中看到那个给人焕然一新又非常熟悉的 Bethesda Game Studio。

Blizzard

Do you guys not have phones ?

暴雪始终是一个能让玩家又爱又恨的厂。这几年,大家都很清楚它在走下坡路,但是今年的暴雪嘉年华是着实的让许多老粉铁粉寒心了,让一个移动端 Only 的手游来压轴已经非常打破自己的底线了,然而之后一句「你们没有手机吗?」可以让这些寒心的粉丝的失望指数跌到了负值,甚至产生对暴雪的怒意。

作为一个玩过多年暴雪游戏,因为他们瞎几把改游戏而从粉转黑的玩家来说,我很乐意看到这种剧情。暴雪这帮子人可能是真的当「爹」当习惯了,他们几乎不听玩家社区的反馈。

这种自我作死的精神不是谁都学的来,也不是有资本的学的。短短两个月多的时间,动视暴雪的股价已经从最高点下跌超过了 40%,即使是中途公布了非常好看的半年报也没法控制注股价的下跌。如果说推出手机游戏是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那么现在市场用他们专业的方式已经很好的告诉了暴雪:我们不需要你追随市场潮流。

然而,股价的下跌引发高层思考的结果似乎将他们导向了完全错误的方向,就在今天—2018 年 12 月 14 日—暴雪突然发布了风暴英雄接下来的企划,这个刚通过推出 2.0 有点起色的游戏,却遭遇到了几乎是被暴雪「宣判放弃」的命运,取消官方联赛几乎是一款竞技游戏能够遭遇到的最惨的事情。不仅如此,他们还要从开发团队中抽调人手去其他项目组,这等于是说「我们接下来的更新会放缓」,风暴英雄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快速更新也可能不再能够延续下去了。

唉,暴雪,好自为之吧。毕竟大家都不想看到一家曾带给我们这么多伟大作品的厂子就这么堕落了。

EA

EA 一直都在善恶相对的世界中扮演着「恶人」这个角色的厂子。行嘛,去年的星球大战:前线二还不够你们买教训的吗?哦,好像你们确实吸取教训了,内购方面收敛了。但游戏品质是什么玩意儿啊?战地五这种完成度也好意思放出来,还不如你继续跳票几个月,干脆跳票到明年跟大逃杀模式一起上线算了。好,你把半成品放出来了,那你们的更新就勤快一点,你看隔壁 COD,出来不也问题多得很,但人家更新还算是勤快。你们呢?新内容跳票,更新补丁迟缓,正式版推出没几天给打五折,随便哪个操作都是在透支战地这块老招牌。

Ubisoft

育碧今年的动作好像不怎么大。是的,它今年一共只出了部 3A 级别的作品:Far Cry 5、The Crew 2 和 Assassin’s Creed Odyssey。这三部作品的风评虽然说不上是很好级别的,但也可以说是良作,尤其是奥德赛,这个我会在未来的长测中重点讲述。

经历了前几年的自我作死出来的惨痛教训和威望迪的收购风波之后,育碧看上去稳健了许多。而且今年 E3 上面,育碧的发布会还是最好看的那一家。然而就在大家期待 R6 的新季票内容消息的时候,他们却出人意料地宣布了一项全球性的游戏内容和谐计划——将减少游戏中存在的暴力、性和血腥内容,目的是在亚洲地区的推广上,不用说,明眼人都知道是针对大陆地区。

先不谈和谐过后这游戏过审的概率有多少,更不说明年游戏版号是否能够重启颁发。光是一个针对区域性的内容调整却要强行全球化,是AnvilNext 2.0 引擎不支持这种特性还是你们蒙特利尔想偷懒吗?欧美地区的游戏分级制度不够完善吗?

好在育碧还是会听社区的声音,不久之后,他们就撤回了全球性和谐的计划,转为针对区域提供和谐内容了。

在此我再次恭喜我们大陆的成年玩家,恭喜我们再次要用上全球特供内容了。

Other

回过头来夸一下,今年本来有一些我不太抱有希望的游戏却出乎意料的好玩,对我说的就是 COD:BO4。可能也是我初中打了两年 COD4 联机的关系吧,这游戏的团队死斗就特别亲切,不用太好的枪法,就是突突突就完事了。Blackout 模式也做得比较轻松,比起 PUBG 来更好上手。

>>endl;

当前女友成为家人

导语

可能是最近光棍节临近,生活空虚寂寞,外加之对于青春恋爱系作品的渴求日益增长,使得我在看到首页时间线的推荐之后的十小时内,吃奶一般地读完了目前连载的全部36章,读完之后大呼过瘾,故醒来马上开始码我的首篇安利文。(本文几乎不涉及剧透)

正文

可能是真的不多见,也可能是鄙人见识过于短浅,以往的轻小说,会着力去描写和前女友的回忆的,除了《学生会的一存》之外,其他的我真的没能拜读到。而在各种机缘巧合,或者说作者的安排之下,从前女友的关系变到同在一个屋檐下,全天几乎24小时都在一起的义姐弟的,可能真的只有这部《继母的拖油瓶是我的前女友》。为什么我会因为这部小说头一回去尝试着去写一篇安利文呢?这边就给出几点,剩下的请大家阅读原著。

安排

本书前段多次出现的,就是主角对于神明(作者)安排的反复辱骂,这可能是作者的一种自嘲吧。但正因为在平淡的主角身上辅以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遇到的超低概率事件,又用了合理的方式去解释这种事件发生在主角身上的原因,使得原本带有一些奇幻系色彩的故事变得更为生动真实起来——“这好像确实会发生呢”——如同这种感想一般。很多轻小说采用的是事件推动情节发展,附带人物情感线,这就考验一个作者的安排能力到底如何——你不能太出格,也不能太平淡——而紙城境介在这点上已经做的相当不错了,虽然安排的几乎都是些日常事件,但是从头看下来没有一种乏味的感觉,而是一种似见未见的感觉,这点我们跳到套路与反套路一节在进行详述。

青春

也许是最近读了太多 2ch 上的长篇故事了,像什么《青梅竹马春天就要去大阪读大学了》,什么《借给青梅竹马草莓棉花糖后》,什么《想要揭穿班上太完美女孩的弱点》之类的文章,都是十多年前的老故事,但是也让我得以一窥你日当时普通高中生的生活实况。读得多了,一声感叹,原来你日 ACG 作品中许多的描写确实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比如青梅竹马在青春期到来之际必定会疏远,比如和异性交往挺常见的什么的。

当然真的要扯青春这个话题我能给你再写个2000字来,邻国的轻小说作品中即使不是将主角置于青春时代的也大多都会带上那么一丝青春气息。“最美好”的年纪似乎确实值得被各种艺术作品大书特书,但是青春大多时候也只能作为作品的年龄背景,有了这个背景,作品中的很多情节就像得了免罪金牌一样,怎么招都说的通了。

然而本书却并没有过分的利用青春去写一些很出格的事情,当然了第二章那个除外,反而处在青春期对异性生理上的好奇与跟异性交流的那种羞耻感倒是描写的比较真实。互相作为前男女朋友的情况下长久居住在一起还是同班同学,每天除了睡眠时间和呆在自己房间的时间都是和对方在一起,难免过去被藏起来的情愫又会慢慢的化开,但又由于性格使然和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让这两人没法好好的,坦率的说出自己心中的感情。然而在日常与非日常的各种事件推动之下,堵在心口的巨石也开始慢慢碎裂了,这也许是本书最吸引着我的一点吧,也就是所谓的成长。

很多人喜欢看这本是因为有糖吃,确实本书甜,但是这糖也不是直接给你摆到台面上,比如《青春野狼》经常用的那种方式来给你喂糖吃,而是需要你去自己寻找埋藏在文字中的糖。

双视角

多视角的描写方式多见于群像剧作品中,比如《Gamers》,又比如《如果妹》。但是将视角限定于主角二人且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述故事的,在轻小说作品中我还是头一回见到。本书的前中段,基本是以双人的视角,一段事件在某人的视角过完一遍之后马上换人再过一遍,由于是第一人称描写,双方心理活动上的差别就很自然地为读者所捕捉,也就能解释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惑。

而且由于第一人称视角的限制,双方产生的各种不自然行为变成了谜题一般的存在——“咦,他(她)为什么这么干?”——这类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时不时的就会在脑海中蹦出,使你反复去揣测人物(作者)的意图。更换视角之后,你在上一段产生的疑惑便会自然而然地解开,有时甚至会拍案叫绝,连连卧槽夸赞作者——这仿佛就是一种轻推理小说——就比如说目前简体译版的黄金周篇,就是带有一定的解谜元素的。

套路与反套路

轻小说读者最熟悉的是什么?套路。这几年能让人为之叫好的轻小说大多都是从套路中出发却跳脱出套路,比如平坂读标题误导向的《如果有妹妹就好了。》,比如鸭志田一的《青春野狼》,又比如“怎么将哥布林斩草除根”的《哥布林杀手》。

而本作设定上有套路吗?拖油瓶设定的作品近几年出名的有《工口漫画老师》和《如果有妹妹就好了。》等等,而前女友设定的不是太多见。如果把范围再扩大一点寻找相似作品,可以扯到《家有女友》,但是跟那部三角关系扯不断理还乱的漫画相比,本作拖油瓶只有一个,而且不像某渣男和某妹妹成为家人前上过床那样,至少本作男女主关系还是仅限于接吻状态的“纯洁”前男女朋友关系。所以这么一看,在大的情节设定上,紙城境介确实抓到了一个几乎没被用过的题材,写的确实也不错,所以能够火起来,也是必然。

再来看男女主的设定套路吗?男主是近几年挺吃香的文弱男青年,跟个大老师一样,但是没特别提过他的长相是不是很残念。而女主身上有一些套路存在,比如原土气妹原不显眼人士等等等等。而配角方面,有对青梅竹马的存在,男方是开朗系帅哥形象,女方是开朗系小可爱形象。

接着来看小情节,因大部分的小情节都是日常故事,所以很难具体的说是不是有套路的成分存在。

总结下来就是本作是反套路作品中掺杂了一些套路元素,大体上是一部反套路的存在。

结语

在简单查看了作者以往的作品之后我惊讶的发现,紙城境介以往的作品几乎都是“魔王勇者”类的冒险题材,这部“拖油瓶”可能是他公开的第一部将舞台搬至现实生活中,将题材改为青春恋爱系的作品。

而“拖油瓶”也并不是他文库化的出道作,之前的两部文库化作品都只有1卷就没有下文了。

意外的是,虽然之前不曾公开过青春恋爱系的作品,但是一公开,就吸引了不少读者。从上面第二张图的星星数量跳了一个等级也可以看出这部作品确实比作者之前的强太多了。

无论如何,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不管你是不是日轻爱好者,还是普通文字读者,都可以去试着读一下这本即将文库化出版的网络轻小说。

目前大陆翻译首发在继母的拖油瓶是我的前女友吧轻国论坛有转载,EPUB 版见突然发现少了EPUB,论如何换着方式吃狗粮

当然,我们要支持正版,本书的文库版马上将于12月1日出版了,有能力,又喜欢本书的朋友可以多多支持一下,反正我是要买了。

中国式家长

所谓中国式家长,一般就是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之外的事情什么都不想让你做,外边的事情什么都不想让你知道。恋爱?不许谈。游戏?不许打。动画片,漫画书?不许看。总而言之你只会读书是最好的。
然后一转眼到了大学,你出去了,暂时人身独立了,但是你还不能做到经济独立。这时候你的家长还是继续告诉你,竞争压力很大,家里没钱没关系,你好好用功读书,女朋友等毕业了找到工作稳定了之后再谈。你感觉到这些话有些耳熟,仔细一想这不是整整十多年他们一直在你耳边说的东西吗?
一点都没错,他们在你耳边重复了十多年的咒语,不仅仅不会消停,反而会变本加厉。他们希望掌控的,是你的整个人生,甚至某些家长希望你们为了他们而活着,他们把他们未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你的身上。
然后你也是又矮又丑又胖,又没自信心,一整个大学不是对着书就是对着电脑朋友也没几个,认识的姑娘更是个位数,天天看着旁边宿舍的哥们换女朋友心里羡慕却又恨自己没能力。
然后你大学快毕业的时候,狠狠的努力了一把考上了什么事业单位什么公务员,本来想好好过段安稳日子了稍微玩一玩,你们的家长还是会继续给你念咒语:“我给你找了个相亲,周末去哪儿哪儿哪儿见个面”、“xxx家的姑娘跟你年纪差不多大你要不要去见一见?”
你也推脱不掉,双方都是心不在焉。于是不知道多少场相亲下来,稀里糊涂的找到一个还不错的姑娘,一来二去几个月稀里糊涂的结婚了。本来打算好好工作平时享受一段安稳日子的,你们的父母又开始了:“啥时候生个孩子呀我们想抱孙子了。”
你们被念叨的没有办法,仔细算了算家庭收入与开支,发现生个孩子会给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父母的咒语没有解法,你们没有办法之下只得生下孩子。
然后你们的父母就又能以“帮你领孩子”的借口入侵你的家庭,重新地回到大学前你天天被念咒语的时代。
你一旦对这种咒语发起挑战,他们会用另一条咒语来反驳的你没话说:“我们是为了你好。”
这是一种循环,你被父母的咒语念叨了二十多年,你发现,你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给他念这种咒语。
在吴地这种父母最多见。在三线小县城,这种父母最多见。

The Newsroom

许多年前——其实也就是近几年——我听说了一部名为《新闻编辑室》的美剧,但却是前几天,我才看了这部早就应该看的剧。

这也是我看的第二部 HBO 出品的电视剧,第一部是《权力的游戏》。

News

什么是新闻,我想不必再多赘言。而剧中新闻人们对于可播报的新闻,有着严格的审定程序,其中令人最为印象深刻的一条原则,就是“两个信源”原则,意思就是一个新闻必须有两个可靠的可信任的消息源(Source)来确认之后才是一个真实的新闻。这个原则是 ACN 头头 Charlie 坚守数十年的信条,在 S01E07 本·拉登这集中,这个原则体现的淋漓尽致。

看回到国内的现实状况。

我们的审查制度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有帮助的,但是这种帮助的方式是有问题的。官方统一的口径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在某些存在重大争议性的社会事件上,不允许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没有各种不同角度的看法,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整个社会多样性的一种扼杀。

再来看剧集中以及现实中的国外媒体,我们不时就能看到对于政府的负面报道,在自由世界中,媒体甚至被喻为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之外的“第四权”。现今世界的民众通过媒体这一媒介了解大部分的信息,大众媒体的发展以及深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带来的是民众知情权的落实。

但新闻人,需要审查。

新闻人需要的审查是自我审查,而不是国家来对你的新闻进行审查,自我审查的应该是新闻中的事实成分是不是准确客观。事实如何,新闻就该是如何,客观始终是新闻人最需要遵守的一大原则。在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的会带入媒体的主观色彩,但是不能因为你想用自己的主观看法去影响受众就去更改展现给受众的“事实”。

人性

新闻人是冷酷的,他们报道的是冷酷的客观事实。那么新闻人就一定会是冷血的吗?不是,绝不是。

剧集中展现出来的新闻人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心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剧终集的 Charlie 的葬礼上当 Mac 告诉 Will 她怀孕之后,Will 整个人就从一个略有一丝冷血的人改变了,他意识到他即将成为一个父亲。他有些慌张,以至于在一些时刻他语无伦次,甚至走进了婴儿房。

美利坚

美利坚是一个移民国家。

美利坚是自由世界的灯塔。

美利坚是……

我们谈起美国这个国家,想到的关键词,大部分是与自由民主强大世界警察之类的所相关。但不可忽视的是,它内部的各种问题,正在且一直都在影响着这个伟大的国家。从建国初期的内战,到二十世纪初的托拉斯崛起带来的各种问题、二十世纪中期的种族平权运动再到今天的自由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分歧越来越大甚至重新兴起了极左极右的思潮。

当然,美利坚一次再一次地从各种问题的吞噬中脱身,就如 S01E01 中 Will 在西北大学说的最后那番话一样。

We were able to be all these things and do all these things because we were informed… by great men, men who were revered. First step in solving any problem is recognizing there is one.

美利坚能够认识到问题并解决它,他们的政治建构在一个超稳定的结构体系上,他们的社会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他们拥有民主,他们拥有投票权。虽然从剧集中得知,原来的政治献金对于公司的捐赠限制在世纪末的时候已经被废除了,政坛上将会越来越充斥着金钱的臭味。

结语

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美剧,我始终认为,能够引发你进行思考的,都是好东西。

4.8/5,扣掉的 0.2 分在于没有续集。

>>endl;

故人

故人,泛指以前认识的人。

你活了二十年了,认识过了多少人呢?

从亲戚到学校再到社会,故人所指代的人越来越多。曾经那些与你关系不错的“朋友”们,不联系了也就进故人堆中了,你的故人堆越来越高。

没办法的人总在变化的你不可能一辈子只认识这么点人不跟更多的人打交道。但是每当由以前的“朋友”进入故人堆中,你感到过自己情绪的变化吗?惋惜,痛心?亦或是经历的多了根本就无动于衷?


这个小县城,是全中国千千万万个县城中普通的一个,坐落于传统的富庶之地。千百年来,此地的士绅文化根深蒂固,不像是更南方的人们更喜欢经商。在外读书的学子们,学成之后也更偏向于归家,而不是留在求学之地。

这个小县城,只要你的故人多,那你上街随便走两步都能碰到他们,就连坐在这小小图书馆的一个自习室里,你一眼扫去,都能找到好几个疑似你认识的人。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

人情,在我的定义中,就是“我帮了你一个忙,你就欠了我一份情”中的“情”,用劳动报酬来解释或许更好一些。

人情社会,就是以人情编织成的网络为基础的社会。举个例子,你爹喝酒上头了,跟你说,儿子,你想不想回来工作,爹帮你去跟局长说一说。

这个“说一说”中,又包含了多少背后的含义呢?

我讨厌人情。


故人来找你帮忙。

你正好闲着没事干,帮了。

故人一句谢谢,结束了这几年中你们为数不多可能是仅有的交流,你甚至找不到一句你们能聊的共同话题。


你还能指望更多的报酬吗?你的时间成本就值那么两个字了?

当然不是,这份我最厌恶的人情,就是委托方亏欠的你仅有的报酬,虚无而飘渺。


小县城是一个小型的人情社会。走两步都能碰到故人的情况下,你被迫地,要去帮故人的忙。

你不帮,是你不念旧情太过高冷不会做人。你帮了,又是白费自己时间获得一句空头的“谢谢”。

这只是整个中国这个大型人情社会的一个小缩影,有人的地方,总会有人情。